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社会的快速转型,对于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能、空巢、留守等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日常就餐难正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现象。
10月20日,民政部等部门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明确要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山东省济南市和福建省宁德市的多家老年助餐点,了解城乡实现老有所养、食有所依的创新路径。
北京:老年餐桌开到老人心坎上
立冬过后,天气渐冷。“估摸着到点儿了,再晚点儿得排队。”11月13日下午4时许,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水碓子社区福寿苑养老服务驿站的居民顾大妈裹上棉袄便匆匆出了门。自老伴过世后,“掐着点儿”到“团结湖福寿苑老年餐桌”吃饭成了顾大妈雷打不动的习惯。
蒸汽腾腾,炉火正旺。阵阵香气从餐厅后厨飘来,顾大妈不禁咽了咽口水:“大冷天的就得吃韭菜合子。刚出锅的,给我来4个!”
“得嘞!打包盒5角钱,不要盒的话,送您碗小米粥!”服务员高声吆喝着。“不打包,今儿在这儿吃。”顾大妈说,一盘韭菜合子、一碟炒时蔬、一碗小米粥,这顿晚饭共花了15元,“我一顿能吃俩(韭菜合子),留俩明儿早上接着吃。”
“老张来了!”服务员招呼着。社区居民老张拎着饭盆进来了,眼镜上满是雾气。老张的老伴患有糖尿病,子女平时工作忙,少有时间能回家做顿饭。自2017年“团结湖福寿苑老年餐桌”营业以来,他老伴服用降糖药后须按时吃饭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肉馅的、素馅的包子各来仨,打点醋和小凉菜。”老张告诉记者,这里的包子都是现包现蒸的,不仅皮薄馅大、少油少盐,而且一个才卖两元。“我的腿脚还算利索,来食堂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吃得舒坦、吃得健康。”说完,他捂着热气腾腾的包子回家去了。
不一会,唠着家长里短的街坊邻里就排起了长队。
“这么多年了,菜的花样多了,价格没咋涨。”居民陈大爷打量着他的18元套餐,“把子肉、炒合菜、拌菜丝,这都是我爱吃的家常菜。烧饼、馅饼、小米粥我也常点,都是2元一份。粥熬得黏糊,我的老胃病就靠它养。”陈大爷吃得津津有味。
这几年,福寿苑养老服务驿站站长范志峰切身感受到,社区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群饮食需求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依托驿站建设的‘老年餐桌’是专门为社区老年群体打造的养老助餐服务项目,重点满足失能、独居、高龄等老人日益多元的助餐服务需求。”范志峰说,“老人的胃更‘娇气’,身子骨也脆弱,为此我们在配餐上十分注重减油、减盐、减糖与营养搭配,每周提供30余道菜品供老人选择。”
据介绍,在该“老年餐桌”每天200份左右的订单中,周订餐老人占60%,月订餐老人占20%。服务范围覆盖附近的9个社区。为了打通养老助餐的“最后一公里”,该社区与外卖平台达成合作,借助数字化平台建立了“社区﹢平台”服务网格,由外卖平台骑手组建而成的“助老送餐社区侠小队”为辖区内部分高龄空巢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今天量不算大,一共28单。”接过配送单,“助老送餐社区侠小队”队员王鹏飞与两名队友十分默契地分配好了送餐任务。“我们3名骑手每人每天配送午餐8到15单,半个小时内都能送到。”对配送路线,王鹏飞早已轻车熟路。
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露园社区,“龙叔”的名气近来在“老人圈”里很旺。10月14日上午10时许,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送餐入户工作人员敬立龙正忙得歇不下脚,他每天要和同事上门送40~50份餐。
“家住北营房西里的王大妈有糖尿病足,饭前要打胰岛素,饭必须在每天中午11时准时送到。”敬立龙说,“长期选择配送上门的绝大多数是对助餐有刚需的半失能及患慢性病的高龄老人,其中不少老人都有下楼难的问题。”
敬立龙对订餐老人的身体状况都有了一定了解,计划路线时会优先为患病老人配送。“我们社区特别好,把饭送到了我们心坎上,吃饭的事不用愁了。”订餐4年来,王大妈打心眼里认可驿站开展的助餐配送服务。
“展览路街道现有4家养老照料中心和5家养老驿站设有‘父母食堂’,均能为老年人提供送餐入户服务,服务范围覆盖街道下设的8个社区。”该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养老工作负责人介绍,为了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的用餐需求,上述9家机构每天所提供的菜品互不重样,社区老年人可选择任意一家机构下单订餐,而且不收取配送费。
在范志峰看来,社区在开展养老助餐服务项目等民生兜底工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当原材料等的价格上涨时,就反映出该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弱。”福寿苑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老年餐桌”收支处于勉强维持状态,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养老驿站等机构更多扶持。
山东济南:智慧助餐温暖一座城
初冬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食堂。上午10时不到,76岁的卢奶奶将兼具助力和置物功能的手推购物车停在长者食堂门口,拿上提前准备好的饭盒,和老伴搀扶着缓缓走进门。
长者食堂内,干净明亮,两张大长桌的四周整齐摆放着座椅,几位老人围坐着聊天。虽然还不到饭点儿,但早上逛一逛后就来长者食堂和朋友们聊聊天、说说话,已经成为“卢奶奶们”的习惯。
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过去了,长者食堂里的老人也越来越多。“来刷脸啦!”该长者食堂负责人于丽丽拿出手机,熟练地给在等候的老人们刷脸。刷完脸后,老人们结账时就可以直接享受政府补助和优惠。
对卢奶奶来说,除了能交到更多朋友,长者食堂给她带来的益处还有很多。从前,她总是和老伴随便找一家餐馆“凑合吃点儿”,有时孩子放心不下她和老伴在外边吃,工作日中午还会抽空来家里给他们做饭。“现在,他们都知道这个食堂,特别放心。我们还准备了自己的饭盒。”卢奶奶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几个月我胖了好几斤,我的朋友们也是,都吃胖了点!”
“我今天吃一荤一素,还有两个大馒头,这还有免费的粥,享受完政府给我们老年人的补贴后一顿才花费7元。”卢奶奶一边热情地向记者展示着她的午餐,一边准备付钱。就在卢奶奶吃饭时,该长者食堂的就餐人数、付款金额等数据及时向市级长者助餐服务信息系统汇聚。
依托市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长者助餐服务信息系统将各助餐服务站点连接在一起,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数据就在“网”中流动。济南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孔彬介绍,对老年人来说,只要持身份证进行一次注册,通过人脸识别等信息化手段就可以在全市范围内任何一个助餐点刷脸用餐,自动按相应政策享受补贴待遇。
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叠加效应也在“网”中体现出来。“我们制定了相对立体的补贴政策,既有对各站点建设的一次性补贴,也有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分类补贴,同时根据各站点服务人次等数据给予相应流量奖补。”济南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杨昌昊介绍,市区两级可以在济南市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查看各站点各类助餐服务数据。平台实现了对政府补贴资金的精准统计,也提升了各助餐点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供给主体适度的盈利。
对老年人来说,从饱腹,到吃得好、吃得健康,这看似是日常小事,实则是民生大事。记者发现,当下大多数长者食堂和助餐点面临的最大难点和困境,仍然体现在既要保证物美价廉、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又要在维持食堂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盈利上。
因此,济南市除了政府补贴外,不同运营主体、不同运作模式的长者食堂及助餐点也频频出招,力求依据每个街道、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让当地居民看到助餐服务的更多色彩。
比如,南村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食堂就设置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盘活现有设施资源,并为街道辖区内的6个日间照料中心的助餐点送餐。
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南苑社区暖阳时光长者食堂则是依托连锁化经营管理的餐饮企业,在现有社会食堂内设立长者助餐服务专区。
“社区联合两家企业打造了暖阳时光长者食堂。”南苑社区居委会主任于欣冉告诉记者,该社区多数老年居民为铁路部门退休职工,依托餐饮企业打造的养老食堂不仅能兼顾美味与安全,其较大的场所和活动空间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用餐服务。同时,其他年龄段的社会人员也可以在此用餐,一定程度上保证食堂的盈利,避免持续运营难等问题。
从市级层面统一部署,体现了城市为民服务的决心。据介绍,济南市在助餐站点布局上,坚持点与面相结合,坚持城乡均衡布局、方便可及。目前,该市已建成城区助餐场所550处、农村助餐站点2040处,覆盖了全市所有街镇。
“为了进一步规范助餐场所,今年5月开始,我们要求各助餐服务点要悬挂全市统一发布的养老服务标识。”杨昌昊说,要让老人们走在路上看见统一的标识就知道,在这里可以刷脸吃饭。
福建宁德:孝老食堂飘出乡村烟火气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镇区联合孝老食堂内,乡村医生为老人义诊。 受访者 供图
酒糟豆酱五花肉、红烧鱼、胡萝卜炒鸡蛋、清炒菜花、紫菜蛋花汤……中午11时,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镇区联合孝老食堂里飘出了诱人香气。
“今天有五花肉,我就爱吃这个。”80岁的郑阿婆慢步走上前,笑呵呵地从打饭的志愿者手中接过餐盘。长期独居、习惯粗茶淡饭的郑婆婆此前从未想过能有老人专属的“乡村大食堂”,而如今一日三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幸福生活已经变为现实。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宁德市着力打造舒心、放心、暖心、爱心的“四心”孝老食堂,解决农村空巢、困难、高龄老人用餐难问题。
“许多独居老人一日三餐往往凑合着吃,甚至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煮一顿饭分两三天吃,饮食安全情况堪忧。”赤溪镇江滨社区党支部书记傅春生介绍。
今年5月,赤溪镇党委、镇政府选定江滨社区与周围的赤溪村、东牛村、松岭村联合建设赤溪镇镇区联合孝老食堂。4个村(社区)党支部遵循“党组织牵头、互助式抱团、零利润运行、精准化服务”的工作理念,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历时两个多月,打造了一个适合老年人就餐的互助孝老食堂,可容纳80人就餐,于7月14日开始运营。
“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属于更加弱势的群体,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只能领取养老补贴。”考虑到农村老人的经济情况,傅春生介绍,该孝老食堂每月伙食费定价为400元,低保和特困老人每月则仅需付300元。运营4个月以来,食堂已接受41名老人就餐。“常有老人夸这里实惠,每天三顿饭才需13元左右,中午和晚上还能吃到有鱼有肉的四菜一汤。”傅春生说。
为在惠老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化运转,赤溪镇镇区联合孝老食堂对原有敬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场所进行资源整合与改造。同时,孝老食堂采取“个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发展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兜底,通过向上级部门、帮扶单位申请补助资金,充分发动社会公益力量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筹集资金物品,党员干部带头组成志愿服务队帮忙打饭送餐等,整合4个村(社区)资源,有效节约成本,缓解运行压力。
孝老食堂的开设,让多年中风瘫痪的陈爷爷和老伴终于吃上了规律的一日三餐。而以前,他的老伴只能挤出时间买菜做饭,两人经常一天只吃两顿饭。
针对这样的困难老人,4个村(社区)党支部创立一对一包户机制,由村两委成员担任帮扶责任人,与志愿者轮流定点送餐到户,并深入了解帮扶对象情况及困难,确保其日常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现在,每天都有人上门给我们送饭,孩子们也放心了。省出了时间,我还能多陪陪丈夫。”陈爷爷的老伴说。
除了提供助餐服务外,赤溪镇镇区联合孝老食堂不断拓展功能,利用原有资源开设阅览室、棋牌室,让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参加更多的社交娱乐活动,丰富其文化生活。针对用餐人群特点,食堂内常备急救药品,并不定时邀请村医开展疾病问诊、知识宣传等活动,增强老人安全感、幸福感。
“之前,村里很多老人头疼脑热却不愿意看病,现在义诊被安排到食堂,老人们参加得都特别积极。”赤溪镇镇区联合孝老食堂志愿者彭柳丹笑着告诉记者。
在100公里外的宁德市霞浦县松港街道江边村,另一家孝老食堂也如火如荼地运行着。该食堂与一家餐饮企业合作,除了为本村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外,还作为中央厨房为周边孝老食堂或个人提供配餐服务。这样的外卖秉持公益性、低成本原则,由工作人员免费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到户。老年人的用餐需求也可以由其家属在手机软件上提前订制。
小食堂,大民生。近年来,通过探索试点互助孝老食堂工作,宁德市构建了“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目前,该市已建成500余个互助孝老食堂,日均服务老年人1.5万余人,有力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难题。互助孝老食堂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和第一批福建省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为探索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宁德方案”。
记者 刘嵌玥 段梦兰 杨世嘉
特约记者 陈静
通讯员 陈爽 杨维鑫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