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卫生健康委以获批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通过激励性奖补、租金减免等方式,构建“普惠可及、安全优质、多元协同”的托育服务生态,破解“入托难”“入托贵”“托得好”三个方面的难题……
健康报记者 孙韧 特约记者 陈静 摄影报道
金女士曾悬着一颗心将5个月大的孩子送到厦门市姚明织带工业园的博雅启萌托育园。令人欣喜的是,孩子适应环境飞快。金女士告诉记者,家中“老三”的到来纯属意外,既然“有了”,就选择生下来。但是孩子出生后,面临无人照看的问题。是辞职带娃,还是送托育机构?金女士陷入两难。在产假即将结束时,她连续跑了多家托育机构,最终选择了“场地大一些,价格也实惠”的博雅启萌托育园。
“孩子接受度也太高了!”在托育园里默默观察3天后,金女士不再担心孩子的适应性问题,心里却有了些许怅然若失。对此,她劝慰自己:“应该多向孩子学习,神经大条一点。我能感受到他们照护婴儿更加专业。”
金女士能够兼顾工作与家庭的背后,是厦门市普惠托育机构的蓬勃发展。该市不仅找到了托育“发展之钥”,更走出了一条务实之路。
职业化、专业化见端倪
近日,在坐落于厦门市火炬高新区兴园社区的馨贝昉普惠托育火炬园,记者见到了园长林海微。这些年,她负责的托育园也经历了变迁。由于老场地遭遇拆迁,林海微迫不得已开始寻觅新场地,也迎来一次转型。“这回,我们选择社区嵌入式托育,辐射周边多个小区。”打造“小而美”,是林海微找到的“最优解”。同时,她也迎来了厦门市多项支持政策。
厦门市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补助资金,对普惠托育机构的乳儿班和托小班实施激励性奖补。由此,纳入补助的乳儿班每月人均收费降低2000多元,托小班每月人均收费降低1000多元。全市普惠托育机构收费平均下调30%,其中低龄托班收费下降50%以上,最低收费每月仅400元左右。
对普惠托育服务机构,该市还根据备案的建筑面积,按一定比例给予相应的租金减免。目前,厦门市已给100多家普惠托育机构发放租金减免补助。场地的租金减免,降低了运营成本。
林海微说:“我们定期开展早期发展服务、父母课堂、入户指导、暑期服务等,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一方面更好地服务了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同时也为托育科学育儿做了宣传。”
除了园长这一身份,林海微还是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一名老师,教授婴幼儿早期发展相关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创新设立初级、中级两档托育师资格,这标志着该市托育行业建立起与教师、医护群体同等的职业晋升体系。2025年,林海微也申报了职称资格。
记者了解到,厦门市首创托育从业人员职称评审试点基地,将托育师纳入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序列,让从业者职业发展通道豁然开朗。该市开展托育职称课题研究,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厦门市托育职称评审全流程方案;制定了《厦门市托育服务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既涵盖婴幼儿日常照护实操,也涉及管理创新与科研能力,形成复合型评价模型。这种制度设计将从业者从单纯经验积累导向专业化发展。
职业发展的一小步,是优化人口发展战略过程中的一大步。目前,厦门市已出台《托育服务专业技术资格培训课程大纲(试行)》,组织2场专项培训;首批12名托育从业人员获托育师初级资格。“长期以来,托育从业者面临职业认同困境。职称评定的到来,赋予了职业成长清晰路径,也进一步提高了从业人员获得感。”林海微表示,职称评定标准还是颇高,要想获得职称是有难度的。
“职称如何评定,是我们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相互碰撞出来的结果。”厦门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全国层面,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被纳入职业技能标准系统,成为新的职业工种,相关资格认证已经明确分级。而托育服务专业技术职称应该与它有所区分,是专业水平的象征。
职称的评定,是厦门托育事业发展的特色。上述负责人表示:“纵观医疗、教育领域,职称评定的起点相对较高,需要从业人员有一定工作年限,一级一级提升。所以,这一职称也要设置门槛,既要和技能等级有区别,又要实现相互衔接。”
托幼一体化到来之后
2023年,厦门市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开办托班(托育服务)。根据厦门市教育局发布的2024年度教育工作情况,厦门市去年指导203所幼儿园开设托育服务,提供托位6936个。截至2024年底,厦门市已经建成265家普惠托育机构,能提供普惠托位14608个。
托育机构的运营压力,主要在于人力成本和场地租金。如今,随着幼儿园生源数量持续减少,幼儿园托育一体化成为发展趋势。在相互竞争下,以往的托育机构能否继续生存发展?
对此,林海微表示忧虑,生命早期1000天,是孩子发育的黄金期。托育机构与幼儿园的服务各有侧重,前者更加重视生活照护和健康管理,后者倾向系统性教育。两类工作人员理念不同,角色转换必然存在一定障碍,幼师如何转换为保育员是关键。未来,托育机构和幼儿园如何科学进行业务分割和衔接,林海微正密切关注着。
记者在厦门市采访发现,一些托育机构出现价格倒挂现象,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照料的乳儿班、托小班,收费价格反而低于托大班。记者从厦门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托育机构补助金额的设定,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根据《厦门市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补助实施办法》,普惠托育机构的补助包含建设补助、运营补助和示范性奖励。普惠托育机构收托24个月龄以上至满足入幼儿园小班条件的幼儿(托大班),每人每月补助300元;收托12~24个月龄幼儿(托小班),每人每月补助400元;收托12个月龄以下婴儿(乳儿班),每人每月补助600元。通过价格引导,可以促进托育机构设置乳儿班,同时降低低龄段送托门槛,提高家长的送托意愿。
多位托育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入托儿童存在淡季旺季,需求高峰集中在幼儿园开学前期——不少家长会将孩子送入托育机构,通过渐进式过渡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此外,2岁以下儿童反而“黏性”较高,因为刚性需求,保持了较高服务续费率。
厦门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支持,不断提高2岁以下儿童入托率。“厦门对托育机构的支持力度是足够的,我也对未来实现入托率百分百有信心。”林海微说。
医育结合释放效能
构建医育结合的托育服务体系,符合儿童早期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厦门市推进医疗机构与托育机构签约,定制托育机构专属医育结合服务包,为机构从业人员提供婴幼儿保健知识教授、婴幼儿健康成长监测指导等相关服务。目前,厦门市各区医疗机构与托育机构签约率达100%。
“我们推出医院、机构、家长三方共享的数字化健康档案,记录婴幼儿体格发育的生长曲线、心理发育行为评估、疫苗接种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推出专项服务包,定期派医生到托育机构,为孩子提供发育行为筛查、中医保健、口腔保健等服务。”厦门市湖里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主任李少维介绍,医育结合延伸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区所有托育机构。
“很多公办幼儿园开始延伸,提供2~3岁的托育服务,湖里区就有30余家这样的幼儿园。对于幼儿园照护经验不足的情况,我们和教育系统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指导相关课程设置和提供保育员培训。”李少维说,针对幼儿园的医育结合工作如今也在不断推进。
李少维坦言,儿童保健工作存在一些难题。比如,很多家长都是周末才有空,带着孩子扎堆来医院。家长和孩子会很辛苦,医院工作人员也压力陡增。如今,医院把一些基础健康筛查工作延伸到托育机构,逐步破解这一难题,进而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服务。
“这样的话,家长就不需要再带孩子去医院做基础的儿童保健。我们在托育园发现发育偏离的儿童,会指导家长带孩子来医院进行复查。”李少维表示,这些服务目前是由政府支持的。总体来说,这一模式提高了儿童保健效能,减轻了家长负担。
提及创新性,李少维指出,平博体育网址2024年底发布《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其中就涉及养育风险评估的内容。“我们及时跟进,将养育风险评估嵌入到托育服务的信息化系统,融入托育园儿童保健流程。根据筛查出的养育误区,及时推送配套指导方案给家长,在手机端实现儿童早期发展的健康促进。”李少维说。
医育结合支持下,托育好在哪?对此,厦门市海沧区卫生健康局组织区妇幼保健院以及托育机构开展调研,力求通过综合分析,全面了解送托对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数据显示,上过托育的幼儿在语言表达丰富性和准确性问卷得分上表现更优。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方面,上过托育机构的幼儿学习速度更快,理解能力更强,主动提问和表达想法的频率更高。
理念之变创造未来
“我是很乐意将孩子送托的,但是最大的阻力来自我的家庭。”在厦门采访期间,一位38岁的二孩母亲为记者讲述了她艰难的送托经历。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家里人觉得孩子太小舍不得;后来家里人又说,等孩子走路再稳一点……就这样一拖再拖,这位二孩母亲忍无可忍了,和她丈夫吵了起来。“我和老公平时都不吵架,两次吵架都是为了送托。”她说。
争吵到激烈的时候,这位二孩母亲说了气话:不行大家就分开过。“我不是觉得老人不好,而是更在意老人的带娃理念。他们更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结果就是,孩子在表达时,只能说一些单音和叠词;不满意的时候,就喜欢躺在地板上哭闹。”这位二孩母亲说,孩子出生以后,丈夫把家里所有尖锐的物品都收了起来。家里人都对孩子小心翼翼的。但她告诉丈夫,儿童更需要科学的照护理念。丈夫听到后反驳道:“你是教育者吗?你一个人的观点,就能否定长辈的付出?”
“当婆婆和我说,等孩子3岁直接去上幼儿园,我当时就急眼了。”这位二孩母亲说,家里没有人替她说话,感到非常委屈。
在这位二孩母亲的强硬坚持下,孩子在两岁三个月大的时候,终于送托了。
送托仅3个月,孩子就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语言表达上,开始能够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行为上,可以自己吃饭,也不会一言不合就哭闹。”这位二孩母亲说,丈夫将孩子的变化看在眼里,随后观念大反转,夸赞送托好,还是托育园工作人员更专业。
回顾这段送托经历,这位二孩母亲唏嘘不已:“每一个孩子都是宝,家长舍不得放手很正常。但是更应该让孩子自己明白什么是危险行为。这样才能避免使小痛成为未来的大伤害。”
据了解,实际上,婴幼儿对托育服务的适应度相当高,也能在较短时间里发生明显的成长。反倒是家长往往比孩子的分离焦虑重得多。在厦门市湖里区天地金尚托育中心,家长们如此反馈:“我家孩子竟然能自己吃饭。”“我家孩子居然会自己收拾玩具。”“我家孩子竟然可以自己上厕所、擦屁屁。”
“你的孩子可以给你无限惊喜。”该机构负责人如此回应家长们的同时,也经常郑重地提醒他们,不要对孩子过分焦虑,切忌把坏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影响其健康成长。面对家长的焦虑与不放心,多位托育机构负责人也表示,让公众更广泛地接受托育服务需要一点时间。
可以看到,厦门市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协同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加大宣传力度,集成各宣传矩阵和网络平台、基层组织等宣传力量,广泛开展托育服务的社会宣传;举办线下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下基层、机构、社区等,讲好厦门托育故事。
如今,厦门市正在打响托育品牌。